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与学术研究,如何在当下返本开新,互学互鉴?7月12-14日,“2019年徽学·蜀学·湘学高层论坛”在安徽大学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主办,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三所主办高校以及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浙江省社科院、《孔子研究》杂志社、北京鲁迅纪念馆等多家单位的80余名学者出席,共话“徽蜀湘”三学互鉴与融通,研讨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与发展。
2019年徽学·蜀学·湘学高层论坛现场
“湘学·蜀学·徽学三学高层论坛”是安徽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三所高校共同打造的高端学术品牌,从2018年开始,三方轮流承办,每年一次,旨在汇聚海内外学者力量,共同研讨“湘蜀徽”三学内在关联与互鉴,推进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创新与发展。首届论坛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围绕“湘蜀徽”三学的历史演变与研究现状,三学在制度建设、学术开先、信仰建构、经典传承、思想创新等方面的交流与融通等问题展开。本次论坛再话“徽蜀湘”三学,继续挖掘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以及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论坛沿用首届“开幕致辞+主旨发言+分组讨论+学术总结”的研讨模式,围绕“徽学、蜀学、湘学等地域学术文化的交流与研究”与“地域经济文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两大议题展开。
从左至右,分别是:周晓光、吴光、李仁群、肖永明、彭华
开幕式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晓光教授主持,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仁群教授,浙江省社科院原哲学所所长、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吴光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彭华教授先后致辞。
李仁群教授肯定了安徽大学对徽学研究做出的各项努力,他指出,随着1999年教育部首批十五所人文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的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徽学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与推动,成为地域文化研究的模范与样本。进而强调三点:一是徽学将历史上的徽州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已自成一派、自成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与成果,新时代徽学的研究,已涉及到方方面面,称得上是“综合性学科”;二是以徽学、蜀学、徽学为典型代表的地域学术研究取得了卓越成绩,各学术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大放异彩。而对地域学术的研究,一定要结合其传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等方面;三是孕育学科构建和文化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要结合现实需要与实践等方面,而以“徽蜀湘”三学为代表的各地域学术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促进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必不可少的一环。
吴光教授认为,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其标志有四:一是在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主持下,全国31个省市区都编纂出版了《地域文化通览》的本省市区分卷;二是由吉林省社科院牵头召集了全国性的地域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并正式创办了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地域文化研究》期刊;三是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牵头,多次组织了以蜀学、湘学、关学、浙学、徽学为主题的地域学术文化研讨会,极大推动了富有特色的地域学术文化研究;其四,此次在安徽首府、徽学故都促成召集有关、闽、浙、湘、徽、赣、蜀、鲁等代表参会的地域文化高层论坛,从而标志着地域学术文化作为一门显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确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学术盛事。他进一步强调:浙学与徽学、蜀学、闽学、湖湘学、江右学、齐鲁学、黔学、吴学等,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学术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加强更多联系与互动,共同推动地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扬广大,为复兴中华国学、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心力。
肖永明教授提出,从地域而言,“徽蜀湘”三学所涉及的相关地域是长江流域非常有特色的地域,人文底蕴非常深厚,可谓人才辈出;从内容而言,三学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亦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年各地域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地域文化的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地域文化既是一种特色的地方知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此次论坛汇聚各领域学者,对地域文化深入探讨,进而促成交流与对话,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他进一步肯定了这些年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在地域文化研究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推动地域文化学术研究和大力引进地域学术人才方面的举措非常值得借鉴。
彭华教授强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凡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东西,便具有其重要价值。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举办“徽学·蜀学·湘学高层论坛”,意义重大。为此,我们要挖掘特色、弘扬优势、吸收外来;要立足地方、放眼全国、展望全球。聆听不同声音,接受反对意见。唯有如此,才能和而不同、和衷共济;才能美美与共、共襄大美。不管是儒家文化还是地域文化,都应该吸收不同的文化,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良好发展。在进行地域文化研究时,要在注重旧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新资料、引进新思想、铸造新学术、培养新一代,做到薪火相传。
随后进入大会主旨报告阶段,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贺广如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毛丽娅教授、《孔子研究》杂志社主编彭彦华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张宏敏研究员、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许隽超教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徐道彬教授等八位学者依次发言。台湾“中研院”文哲所蔡长林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大会主旨报告
邓洪波教授报告《衡阳王氏之学与湖湘学统的完善》。他认为:重构后的湖湘学统,起自周敦颐,中经朱熹、张栻,而由王夫之接续,可以表述为濂溪之学→朱张之学→王氏之学,实为宋明儒学一系。而经晚清民国阐扬,又因《春秋》夷夏之防而推种姓“革命之说”,自由人道之义,如今又有从王船山到毛泽东之说,则衡阳王氏之学又成为湖湘学统乃至湖湘文化从古代接通近现代的桥梁。所以说,力挺衡阳王氏之学,完善湖湘学统,是晚清湖南书院对湖湘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
贺广如教授报告《清中叶的儒佛论辩——从戴东原与彭绍升谈起》。从戴东原与彭绍升二人谈起,逐一讨论二人观点及辩说方式,其中的症结点,仍在于两人的根本立场有较大歧异。各说各异,无毫发之词。
毛丽娅教授报告《清末民国时期的四川道教及其特点――以四川乡土志为中心》,以清末民国时期四川乡土志为中心,考察此时期四川道教情况,分析其特点及影响。她指出,乡土志是清末民国时期编纂的一种有别于乡镇志和其它府州县地方志的志书,其中四川省所编写的省、厅、县、屯、乡等乡土志现存数量有近七十种。从现存清末民国时期编纂的乡土志来看,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道教的基本面貌。受废庙办学运动、反迷信运动的影响,清末民国时期宫观道教式微。
彭彦华教授报告《齐鲁文化彰显中华文脉》,指出自秦汉以迄明清,山东之地始终有一个聚而不散、传而不衰的称谓——齐鲁,齐鲁大地自古便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美誉。从文化渊源上讲,齐鲁文化应包括史前东夷文化、先秦齐国与鲁国文化、齐鲁地域文化。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贡献突出,以西汉末年为界,此前,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在此后两千余年,齐鲁则是中国文化的“圣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齐鲁文化彰显中华文脉。
肖永明教授报告《文化偶像形成——13世纪前半期朱熹形象的塑造》,指出朱熹是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堪与孔子比肩的重要人物,与孔子是中国儒学史上并立的两座高峰。朱熹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其思想学术的阐扬与传播。而朱熹弟子后学对朱学的推崇,为朱熹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对朱熹形象的塑造,始终未断,但不能以经过塑造、构建的形象作为真实的历史,以此对历史做出错误的、歪曲的判断。
张宏敏研究员报告《浙学与徽学》,指出浙江与安徽是地理意义上的“好邻居”,两省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传统与理性精神,两省孕育发展出的浙学与徽学,则是文化意义上的“好伙伴”。自东汉以来,由于地缘、学缘、政缘、商缘、佛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浙学与徽学这两种地域文化兼容并包、互学互鉴,同时也具有了以批判、包容、创新、实践为基本特征的共同的文化品格,既促成了中华地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也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和学术思想的发展。
许隽超教授报告《乾嘉桐城诗人杨瑛昶年表》,从众多个案中甄选桐城学派杨瑛昶作分析,采用“以小窥大”的方式,以传统研究法——年表的形式,展现作为官员、诗人、幕友等角色的杨瑛昶,揭示其“知人论世”的学术思想。
徐道彬教授报告《“徽学”名义源流考》,对“徽学”的概念进行广义与狭义界定。他强调,溯源“徽学”一词的历史发展,其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源流演变,则是从朱子理学到“皖派”汉学,再到今日包罗万象之“徽学”,经历着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漫长历程,并衍化成为今日学界研究之热点。如今,“徽学研究”正作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记忆和典型标本,向海内外传递着“中国价值”和“中国经验”。
接下来一天半时间,论坛采用“分组讨论+圆桌会议”形式,继续深化地域学术的探讨。与会学者围绕“湘学、蜀学、徽学等地域学术文化的交流与研究”与“地域经济文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两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从不同的研究个案、不同的研究视角,多元化、多维度解读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互融互通,为地域学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建言献策。
分组讨论与圆桌会议
学者们表示:中国的学术格局呈现“多元一体、一源多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之貌。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各地域学术之间的互动、吸收与融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地域文化是促成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相似性使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对话更亲和。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学术交流旨在“阐明个性、突出共性”,文化创新与发展,应不断在个性中寻求文化共识,在共性中挖掘个性异彩,这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之道。
与会学者合影(资料图)
闭幕式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徐道彬教授主持,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作总结:此次论坛收录论文总计77篇,涉及多个学科与领域,诸如中国哲学、历史学(如古代史、近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历史地理等等)、宗教学等。大家齐聚一堂、争鸣讨论,增进了交流,深化了情谊,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对于推动地域文化的研究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届论坛围绕“徽蜀湘”三学深入讨论,不惟如此,学者们对浙学、齐鲁文化、关学、洛学等学术形态进行了探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融,亦进入了学者的研究视野。同时,肖院长还提出三点期许:一是现有研究多属专题、个案,总体性、通贯性的论述似可深化;二是地域文化的互动多元,应该为更多学者所关注,不能就本地而谈本地,应从更宏阔的视野中审视地域文化的演进时态与现实价值;三是应继承此次论坛之优长,主张多学科对话、多学法综合,义理与考据并用、文献与思想兼容,为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化注入源头活水。
最后,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彭华教授作闭幕致辞,并代表下一届论坛承办方,诚邀各位学者参加明年在四川大学举办的“2020年蜀学·徽学·湘学高层论坛”。
(文/普庆龄 图/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相关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