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朱汉民:就像辣椒改变川菜 大学设儒学科要回应现代性


来源:凤凰国学

儒学学科与现代大学的科学精神、自由精神是否一致?儒学与现代大学学科体制是否重复或者是矛盾?我们要把儒学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大学学科的话,就应该回应这些问题,而不能回避。

【导言】

很难想象,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争议,传统文化又重新回归到中国的话语中心场,尽管很多问题仍未形成基本共识。

回归传统是否就意味着复古?如何厘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糟粕?到底该如何连接传统与现代?21世纪的中国文化,在本土性与世界性、连续性与时代性的辩论中,能否有效弥合百年裂痕,“返本”之后,开出新的枝叶?

不管你持有何种立场,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中国官方和民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自觉和主动。而正式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战略,标志性的文件就是2017年年初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的“重点任务”里,引发讨论最热烈的,是如何将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不妨再读读《意见》中这段文字:

“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摘自《意见》第三部分“重点任务”第二条)

上文加粗部分一个关键词——“学科建设”,给当下基本参照西方学科体系布阵的中国大学教育,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改革创新现行大学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相关学科?

问题并非现在才提出,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学者、包括开办了国学院、国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高校,就多次呼吁过应该给国学“办户口”、高校应开设“国学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校的国学师资、国学应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儒学应成为一级学科,如是等等。2016年以刘学智、朱汉民、王钧林、舒大刚、颜炳罡为代表的知名学者联合倡议“中国高校设立儒学一级学科”,还在学界和媒体引发广泛讨论,被评为年度十大文化热点事件。

只是彼时,两办的《意见》还没有出台。

时隔近一年,2017年3月5日,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在现代大儒马一浮主持过的“复性书院”,舒大刚教授再次邀集相关学者,研讨儒学学科建设与教材编纂。为尝试构建中国儒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次的中心议题,已由“儒学能不能成为一级学科”递进为“如何建设儒学学科”、“儒学学科如何排课、教材怎么编”。

在获得主办方授权后,凤凰国学特推出深度专题《名家策论:儒学若成一级学科 如何解决现代性?》,择要刊发此次座谈会的核心内容,欢迎学界同仁及广大网友参与讨论。

以下为本专题之三:

湖南大学教授、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 朱汉民

朱汉民:我们去年在这里讨论儒学学科的建设问题,重点是这门学科的设立有没有必要,它的合理性在哪里?这个事情后来还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在那次讨论之后,王钧林教授又约我们在《孔子研究》上发表了文章,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大的论争,也成为2016年儒学的十大热点之一。可见这个问题是一个引起很大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且它确实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和弘扬儒学的一个实质性的进展,是教育体制和学科体制方面的问题。

因为要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当然应该在中小学和大学教材里面增加很多相关的内容,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要把儒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来纳入到我们的学科体制之中,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引起了那么广泛的关注。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都会促使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也非常赞成舒大刚教授反复提到的,不仅仅是要思考该不该做,关键是我们要如何做的问题。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在进入到儒学学科建设的层面了。

对于学科建设,我们不能等到教育部学位办把儒学学科列进去以后我们再动手,我们可以在此之前做一些工作,这些工作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哪怕暂时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儒学学科不能列入到现代大学的学科体系里边,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需要这方面的一系列的专业人士。

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一个儒教文明,或者说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儒学既然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那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学科存在于大学之中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对今天来说显得尤为迫切。所以,下一步如何推进教材编纂,实在是我们今后几年要重点做的一件事情。

儒学本来重视知识与教育,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儒学作为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孔子开始,许多儒学大家均对儒学的知识体系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对儒学应该包含的不同科目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在孔子的原始儒学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中,就将学习科目分为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正因为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儒学在两千多年的演变中,不断衍生、开拓、发展出一系列知识学问,使儒学体系更为丰富、更为完备、更为系统。所以,经学时代的汉朝官方和学者将儒学分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学,设立博士专门研究。以后,作为中国传统学术被分成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而在经、史、子、集的典籍中,儒学其实贯穿在每一个部类之中,体现出儒学的知识分类特点。清代一些儒家学者,又根据儒家学术发展的特点,将儒学分成义理之学、训诂之学、辞章之学、经济之学的“四门之学”。儒学的这些分类,都有一些历史的合理性。

当然,现在的难题就是,如何处理传统儒学的知识与现代大学的儒学学科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很难把传统儒学知识体系原封不动地搬到现代课堂,以为这样就算完成了儒学学科建设的任务。这既不合儒学本身不断演变发展的历史特点,也不合儒学在现代社会发展转型的要求。我觉得要处理好这一个既非常难但又非常重要的任务,就必须在继承传统儒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做一些合乎现代学科要求的发展,才能够使儒学成功纳入到我们今天的大学课堂,成为现代大学的一个学科。很多反对者也是从现代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反对。比如他们会关注:儒学学科与现代大学的科学精神、自由精神是否一致?儒学与现代大学学科体制是否重复或者是矛盾?我们要把儒学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大学学科的话,就应该回应这些问题,而不能回避。

今天中午吃饭闲聊时,我们谈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辣椒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是辣椒传进四川之前有没有川菜?当然有川菜,但是辣椒传进来之后,使我们今天吃的川菜发生了变化,今天的川菜没有辣椒好像就不是川菜了。我想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整个教育制度、知识体系、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迁,要建立现代大学的儒学学科,儒学知识体系当然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原封不动地将“四书五经”移入现代大学课堂,显然不合乎今天的学科要求。

我们讨论的这个教材体系,基本上是按照现代大学的儒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设置的,我觉得大体还是不错的。这个儒学的教材体系分三个部分,即“儒学经典导读”、“儒学通论”、“儒学专题研究”。儒家经典代表了儒学最核心的知识和价值。“儒学经典导读”将学习儒学必读的儒家经典选出,采用“导读”的形式。所谓导读,就是对原典加上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和诠释。其实这一种做法是古已有之,不仅仅是今天的经典教材要给经典作导读。从历史上来看,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四书章句集注》,均是当时的儒家经典导读。朱熹为什么要重新集注《论语》?尽管过去有那么多《论语》的注释本,但是朱熹根据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思想要求,重新集注《论语》。那么今天在21世纪,作为儒学学科建设,做儒家经典的导读,肯定是要带上我们今天的现代人的理解和思考。特别今天的时代已经进入到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文化视野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来重新导读儒家经典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另外,我们选儒家经典时,也可以突破过去的经典范围。我们并不完全拘泥于过去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的范围,我们可以把那些重要的、对儒学建设有重要贡献的典籍纳入到今天的“儒家经典”的范围。其实,历史上儒家经典的范围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是“六经”,“六经”最初均是官书,记载三代先王治国理政的文献、档案,而孔子及其弟子的书均是诸子、传记。但是,儒家经典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许多早期儒家的子学、传记方面的著作逐渐进入到经典体系中来。特别是到了宋代,所谓的四书就是把原来的子学的《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上升为经典。我们今天的经典体系可以做出一些拓展,关于经典导读的范围应该是开放式的。譬如,今天我们的“儒学经典导读”,把《荀子》放到经典导读里,我是非常赞同的。以我个人的看法,既然能把《荀子》列进来,那宋学中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的著述也应该选进来。宋学对后来整个儒学、东亚文明都是很重要的,宋明儒家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典籍也应该予以关注。我看至少有两本可以列进来,一部是朱熹的《近思录》,一部是王阳明的《传习录》,这两部书基本上代表宋明理学,非常重要。实际上,人们读《近思录》就基本上可以对整个宋儒的原典有基本的了解,读《传习录》就可以对阳明的思想有基本的了解。我认为宋明的儒学经典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事实上像张载的“民胞物与”、“四为”那些话,证明这些儒家典籍实际上也已经成为儒家经典了。

【相关阅读】

舒大刚:儒学可设五个二级学科 教材编纂计划已启动

刘学智:现代学科体系当有儒学一席地 否则真尴尬

王钧林:儒学传承比创新更重要 学科与教材要相应

颜炳罡:重构儒学学科 到底要培养什么人?

王瑞来:儒学将来肯定会成显学 课程要扩展

杨世文:儒学学科可分三大系统 教材编写要三统一

许宁:儒学学科的讨论 体现大学与学者的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