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知行合一:当代高校如何践履传统书院道德教育?

以文化人 知行合一:当代高校如何践履传统书院道德教育?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道德主体的认知和实践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千百年来,“作为儒家思想传承的基地,书院尤为重视生徒道德素养的培养,并把道德教育作为书院教育的核心。”传统书院以“明道”“传道”为育人宗旨,以儒家智慧为内容,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倡导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形成了系统化的道德践履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传道济民、德才兼备的经世致用之才。在新时代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书院道德践履教育与当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实践相结合,扎根中国、立足传统,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

【图注:岳麓书院全景图。图源自网络】

一、传统书院“以德育人”的教育宗旨

传统的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的统一,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强调“学以明伦”“学以成人”,将学生品格的养成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如朱子手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所规定的,书院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围绕“为学”“修身”“处事”“接物”几个方面的内容;书院还主张引导学生树立“传道济民”的崇高志向,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责任、国家战略需求和人类共同命运相关联。张栻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说道:“侯之为是举也,岂将使子群居族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在张栻的这番劝诫里,生徒不应该将时间精力花在群居佚谈上,士子求学并非为功名利禄与言语文词,书院兴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

【图注:《白鹿洞书院教条》。图源自网络。】

“尊德性而道问学”,传统书院将“以德育人”视为书院教育的灵魂,严格按照儒家的道德理想模式来开展书院的教育教学,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培育生徒的个体德性。书院办学要求生徒树立卓尔不群的求学志趣,即以圣贤为目标,通过在书院的学习,不断追求自我的完善,努力将外在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观念和需要,以期成为不为个人功名利禄之私、心怀天下,于社会、国家都有所用的综合性人才。

二、传统书院的道德践履教育

传统书院除了强调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以德育人”的教育方法,还特别重视实践因素在学生德性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张栻也说:“始则居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道德教育需做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尤其突出道德践履的重要性。道德践履是传统书院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人的品行需要从“行”出发,更需要依据“行”进行检验。

【图注:王阳明、张栻】

1.祭祀礼仪践履,传统书院仪式教育的核心是对道德的追求与遵循。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礼从古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古代书院培养、教育士人及进行社会教化活动的过程中,祭祀礼仪是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激发士人的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公襄祀典呈词》描绘道:“岳麓为钟灵胜地,书院本习礼名区,旧建圣庙,并置群祠。大成崇修庙貌,设四配十哲,而礼器攸隆;两庑森列宫墙,和先贤诸儒,而仪文祇率。文昌高阁,黍稷维馨;魁星危楼,苹藻是荐。二程氏理学修明,建亭而享祀不废;六君子经营缔造,升堂而俎豆维虔。渊源道脉,朱张祠奉以明禋;流寓遗踪,道乡台将其右享受。”从文中可见书院祭祀规制已经相当成熟,设置了文庙和专祠,作为祭祀的主要场所;祭祀对象既包括先圣先贤先儒,还包括名宦乡贤;祭祀礼器和祭品也极为讲究。通过庄重肃穆的祭祀活动,让生徒“入其堂如见其人”,形象生动的领略先圣先贤的精神品质,勉励生徒见贤思齐。

2.日常行为践履,传统书院日常教学活动注重营造德育环境与氛围。张栻在《邵州复旧学记》中指出:“而为之则有其序,教之则有其方。故必先使之从事于小学,习乎六艺之节,讲乎为弟、为子之职,而躬乎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籥之间,优游乎弦歌诵读之际。”书院要求生徒应该熟悉对待师长、朋友、宾客、上课、饮食等进退之礼,并时常练习,使之成习惯或自然。清乾隆年间担任岳麓书院山长的大儒王文清,曾于公元1748年手订《岳麓书院学规》,其中的“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等诸条目,均关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包含了守礼、执敬、修身、慎独等多方面的礼育要求。此外,还组织各类讲会、考课及其他日常生活、教学方式,无不在营造一种德育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图注:《岳麓书院学规》。图源/黄沅玲。】

3.游学活动践履,课外游学延展道德教育的空间与平台。书院师长常带领生徒游历四方、寻访名士,从而从实践中习得和感悟。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偕弟子范崇伯、林择之从福建崇安启程,不远千里往潭州(今长沙)造访张栻,就《中庸》之义的“未发”、“已发”及察识持养之序等问题进行讲论,据称“三日夜而不能合”。在观赏四时美景时,老师亦会随处提点启发。如罗典的学生严如熤描绘这一场景时写道“晨起讲经义,暇则率生徒看山花、听田歌,徜徉亭台池坞之间,隐乌皮几,生徒藉草茵花,先生随所触为指示。”丰富的游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体察民情、增长见闻、磨砺意志,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

【图注:朱张会讲。图源/黄沅玲】

三、传统书院道德践履教育的现代启示

传统书院基于“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从祭礼、日常和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构建了以道德实践为特色的德育体系。该体系包含德育传统、德育教学方法、德育环境构建及德育评价机制方面,注重以文化人,强调知行合一,为当今高校德育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以志导人,开启德育自身“引擎”。张栻在《孟子说》中指出:“志者气之帅,所以帅其气者也。志在于此,则气随之矣。”从而“其志不摇,中正和平,通畅充裕,而德业日新焉。”崇高而明确的志趣可以激发持久稳定的求学向善动力,激发百折不挠的决心,提供踏实治学的定力。高校德育工作,应充分发挥教师潜能,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崇高志向,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责任、国家战略需求和人类共同命运相关联,最终演化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实现对于个体和群体的道德示范影响作用。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道德尊严和道德价值感,不断完善学生人格,确立高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2.以文化人,建设探索式德育实践课程。各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当代大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各高校可深入发掘这一宝库,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德育实践课程,借鉴古代“游学”方式,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鼓励学生实地调研家乡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查找历史文献与档案,开展口述史调查活动,思考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言而总之,高校德育意在通过各类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贴近现实社会,紧扣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使学生对我国当代的发展有更好的理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激发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感。

3.以礼育人,构建体验式德育践履体系。挖掘和弘扬传统书院礼仪教育传统以及“礼容”之学,使之与现代大学教育制度高度融合,加强传统礼仪的现代转化,着力推进一体化习礼育人体系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习礼育人的体制。创新传播模式。建设和完善“互联网+礼育”的传播模式,以活动直播、讲座直播、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等为载体,搭建网络传播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及社会大众展示、宣传、普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知识及礼仪规范等,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释放更大能量。从而引导学生以先圣先贤的道德、学问和人品为学习楷模,规范自身言行,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图注:岳麓书院祭孔大典(上)、新生入学拜师礼(下)。图源/黄沅玲】

高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传统书院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结合不同学校和专业实际,不断从制度和实践层面开展探索,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作者潘彬、夏金龙,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师。原标题为《以文化人,知行合一:传统书院道德践履教育的现代启示》。经作者授权凤凰网国学频道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新时代高教改革中 何以构建“书院+”育人模式?

谢丰、杨代春|润物无声 高校如何做到“文化育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