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读诗经(十四)和平从哪里来?

妙读诗经(十四)和平从哪里来?

【编者按】

学经典,贵在追根溯源,返璞归真,从源中得到真知,从“真”中悟出今天乃至今后我们可以吸取的养分。受凤凰网国学频道之“非常国学课”邀约,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中学语文名师陶妙如开设《妙读诗经》连载专栏,包括爱情、战情、孝情、颂情、离别、发泄反抗、自然背景、守业、创世等系列解读,用“一诗(文)一本一时代”或者“一诗(文)一人一朝代”的思路,引导大家读一篇翻一本品一个时代。书要浸读,方可悟得,不求数量,只求读懂、读通、读活。

【妙读诗经·战争篇】

战术已难运用于今日,战略却具有永久的价值

——题记

和平是人们共同的心声,而和平的到来又往往与战争相关联。不管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有"希腊圣经"之称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史诗的统称),还是灌溉了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作《诗经》,都有大量的篇章来记录战争或记录与战争相关的事情。几千年来,战争此起彼伏像有周期性一样绵延着,人类的发展史,俨然是一部战争史。

为什么会有战争?

人类“战”之因

战争:战,形声字,本意:作战,打仗。争,会意字,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本义:争夺。

国语词典这样解释:两个以上的敌对双方,为了屈服对方的意志,实现自己的主张,运用有形或无形的威力以决胜负的斗争。

战的原因是为争!

争什么呢?

争资源。

争领地。

争权势。

争面子。

有时甚至就是争一口饭争一席之地。

归之一个词:争利。

但古老时期,中西“争”的缘由有所不同。

“是生存竞争的自然需要,是掠夺财富的正常营生”,这是古老西方早期部落间的战争产生的原因,并无正义或非正义之分。《伊利亚特》描写的就是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财富、奴隶、女人的争夺战。

《诗经》中所出现的战争却是“师出有名”,违背了礼,才会被讨伐。

于是,不管是正义的战争或者非正义的战争,地球上的人一直在争的路上,战的途中!

描述战争的方式

《诗经》中有关战争的诗作,描述战争的方式与世界其他著名史诗不同。区别在对战斗场面的描写。

他国著名的史诗多对战争的双方战斗场面极尽笔墨着力描述。譬如,《伊利亚特》对战争描写着墨较多的在双方一刀一枪的杀戮过程,将其战斗场面渲染得声势浩大,惊天动地,将赫克托耳为主帅的特洛伊人与以阿伽门侬为主帅的希腊人之间的那种斗力、斗勇体现得淋漓尽致。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也是将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作为争点,将民族内部自相残杀的那场悲剧中厮杀最激烈的战斗场面作了精心描绘。他们描绘的都是刺裸裸的看得见血的战争。

《诗经》中的战争诗却不直接描写具体的战斗场面,而多用笔墨去渲染军威气势,叙写中心和重点在战前两军力量对比、战略决策、战前筹备、战后反思等上。当然,也许存在在选诗之时没有将这类诗选入的可能,毕竟诗经的主选者孔子提倡的就是温柔敦厚,他编辑教材就有这种导向性。

对待战争的态度

《诗经》中战争人物有天子有大臣有戍卒有思妇,都是有情有血有礼有智慧的人,《荷马史诗》被誉为“英雄史诗”,诗中英雄人物要么是神明的儿子、后裔,要么是神明的宠儿,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不同的。

《伊利亚特》中“他们不是去掠夺自己百姓的绵羊和山羊,就是在舞场上抢夺桂冠”,弱肉强食,残忍相杀。

《诗经》中整体秉持的是反战思想,只是在不同情况下、不同阶层中反映的程度不同。譬如,对待卫国战争,从国君到将帅到戍卒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秦风·无衣》就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精神。当然,《诗经》中更多作品反映的是戍卒久戌边疆的艰辛与厌倦,思妇独守家中的幽怨与凄苦。那《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伯兮》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字字泪,句句悲。

反战情绪是《诗经》中战争诗的基调。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字是有形的语言,这种反战情绪也随《诗经》流传,延续到后世的文化中,也就延续了中华民族反对战争、崇尚和平的基因。

汉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乱时期,宫廷争斗、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之中长达三四十年(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因而反映战争的诗作也特别多。比如王粲的《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曹操作为一代军事统帅,在身经百战之余也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都反映了当时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

至于诗歌的鼎盛时期——唐朝,更是涌现出了大量反对战争、反思战争的杰出作品。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写出了底层人民的血泪;李白的《战城南》以“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反思战争的尺度、节制;陈陶《陇西行》中“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将报国杀敌的豪情和生离死别的悲情融为一炉,震撼心灵的同时,引发对战争的思考,确实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史实上看,中华民族每当兴盛时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邻邦之依附者,完全为仰慕上国文化而纳贡其方物。邻国之依附,乃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征服。治国者从不以征服异族为荣,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妇不得其所为耻。”(选自《中国历代战争史》序言一)

中国人,自古开始就有天下一家的世界思想。《尚书·尧典》中首提“协和万邦”,即各氏族部落以和平辑睦相处,文化混同,血缘交流,“四海之类皆兄弟也”,这是中华大同思想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之哲理。

当今时代,已经是信息战、贸易战,思维战、心战、智能战时代。战久至和,秩序重建;和久生战,利益失衡。战术已难运用于今日,战略却具有永久的价值。

梁启超曾称誉《诗经》“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我们读《诗经》战争诗,是为了从诗中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以免重蹈覆辙,重复一些不必要的争端;是为了理解那个时代战争中的策略,从而不浪费时间与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是为了用这些战争诗作为案例分析,从中获得启示,从而创新出化解今日纷争的智慧,让世界重归简单与安宁。

【作者简介】

陶妙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中学语文专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让爱智慧》《做温暖的教育》《中华最美诗文选》12册、《大国教育》《心界》《丈量》等,其中《最美论语》《最美易经》为中英文版。主编的《最美唐诗》《最美宋词》输出新加波,成为国际中文教材。

【推荐阅读】

妙读诗经(一)辽使为何成为东坡粉|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二)学习应从基础开始|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三)孔子为什么反复提醒要读诗?|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四)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含在诗里|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五)诗是理解传统文化的法门|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六)诗连接着历史与未来|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七)在明亮灵性的意境里 他们自由恋爱|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八)桃夭之美:相亲有标准

妙读诗经(九)“吃瓜男女”的爱情真谛

妙读诗经(十)问世间情为何物

妙读诗经(十一)单相思也是一种风景 

妙读诗经(十二)古代结婚是有节奏有仪式的 

妙读诗经(十三)自由恋爱 婚姻就会长久吗?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