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无赖”到皇帝:刘邦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来源:凤凰国学

草莽出身的刘邦,没有专门学习领导力之类的管理课程,他的领导风格既自出杼机,又中规中矩,不离大道。

【引言】

毛泽东云: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撰写的。唯其有才,故能写出好书,值得阅读;唯其不得志,故能写出深刻的书,值得参悟。

司马迁纵横恣肆,直抒胸臆。《货殖列传》,阅尽人间百态;《刺客列传》,沉郁凄美,荡气回肠。《史记》不虚美,不掩恶,尽显真精神。

司马光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钟长鸣、读史明智,“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赤子之心淋漓尽致。

如果说《史记》展现了道家的自由与洒脱,那么《通鉴》则体现了儒家的使命和责任。鉴于《资治通鉴》用294卷的篇幅,记载了战国之赵宋建立前1362年的历史(若加上倒叙则超过1400年),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则是《史记》所不能比的。

我们的读史,选择了《资治通鉴》。

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究竟发生过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只是执政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治国宝典吗?普通人如何从这部煌煌大著中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领略中华文化的深沉智慧?应凤凰网国学频道邀请,历史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先生开辟《品读<资治通鉴>》专栏,为我们作详细解读。

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读史之旨趣,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这个“道”是什么呢?如何去达到这个“道”的境界呢?是司马迁的无拘无束,还是司马光的家国情怀,这则是可以任由读者诸君去选择的。

专栏作者: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

【张国刚读史专栏】

品读《资治通鉴》(8)刘邦的领导风格

刘邦说话比较幽默,司马迁的妙笔又力求传神。因此,一副嬉皮笑脸的刘邦就跃然纸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虽说比较正儿八经,却也依然保留了这种风格特征。

“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卷七)

草莽出身的刘邦,没有专门学习领导力之类的管理课程,他的领导风格既自出杼机,又中规中矩,不离大道。

影视剧中的刘邦形象

刘邦自己总结的成功之道

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洛阳(二年后迁都长安),宴会群臣,酒酣耳热,一向行事不拘的刘邦,竟然一本正经地总结其成功经验来。刘邦询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而且预先申明要讲真话,“毋敢隐朕,皆言其情”。群臣恭维说,你陛下与大家一同分享胜利的成果,项羽却不能。刘邦说,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自己娓娓道来: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大家都很佩服刘邦的结论。

刘邦把成功归于张良、萧何、韩信,说他们才是人中豪杰啊!说明他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有知人之智。假如做进一步的分析,刘邦用萧何是可以理解的,萧何与他是发小啊。刘邦用张良也是可以理解的,子房出身高贵(韩国相门之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刘邦起事不久,与子房相遇于留,二人就有合作关系。张良的智谋是久经沙场考验的。最体现刘邦识人用人魄力的是用韩信。

韩信

韩信的家乡淮阴(今属江苏淮安),离刘邦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徐州)、项羽的故乡下相(今属江苏宿迁)并不远。项羽大将龙且瞧不起韩信,因为韩信年轻时胆小怕事,忍受“胯下之辱”。大约这也是韩信在项梁、项羽叔侄手下,一再献计却不得重用的原因之一。

韩信少年时代的平庸,这事情项家军知道,刘家军一定也知道。刘邦以汉王之尊,入主汉中,韩信只身来投,不得重用,可想而知。但是,经过一系列事故,在夏侯婴、萧何的力荐下,特别是在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刘邦一改先前的轻视态度,拜韩信为大将,你就不能不佩服刘邦的气度。

第一,刘邦的大将周勃、灌婴、曹参、王陵、樊哙,都是从沛县起兵的老革命,论年纪、资历、军功,都在韩信之上。任命年仅28岁的韩信为大将军,凌驾诸将之上,刘邦不仅要说服自己,还要说服军中高层。看后来陈平来投之时,刘邦用以监护诸将,周勃等一片反对之声,不难想象,重用韩信时的阻力,一定更大。事实证明,诸将都能服从韩信,刘邦能把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体现了其非凡的领导力。

第二,韩信拜将之后,提出的“汉中对”,分析刘项双方的战略态势,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刘邦相见恨晚,立即付诸实施,表现出高度的判断和决断能力。彭城之败后,刘邦又采纳韩信建议,开辟北方战场,授以数万之中,令其独当一面。并且故意南下出兵宛、叶,把项羽引向南阳方向,配合韩信在北边开展的军事行动。

第三,如何驾驭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也考验着刘邦领导智慧。首先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重用韩信,言听计从(汉中对、北方战场的开辟等已如前述)。韩信破齐,龙且救齐被杀,项羽感到了危机,派武涉去游说韩信,策反韩信背汉。韩信谢绝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可见,刘邦的恩德感召了韩信。

其次是“用人要疑,虽疑要用”。刘邦驾驭韩信,并不仅仅停留在恩宠笼络上,而是有制约措施。韩信的监军张耳,是刘邦的儿女亲家。韩信手下的大将周勃、樊哙等,都是刘邦的铁杆心腹,韩信的军队保持着对于刘邦的忠诚,破赵之后、灭楚之后,刘邦轻易就把韩信的军队收回了。因此,韩信要想背叛刘邦,并不那么容易。

能识人,能用人,能驾驭,在用韩信问题上,刘邦的领袖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手项羽的弱点:匹夫之勇

晋朝人阮籍在游历荥阳成皋古战场之时,对于楚汉之争,发出感慨:“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阮籍的这番感慨很是寒酸,因为与他相比,刘邦是英雄无疑。但是,这句话里也透漏出他对项羽的不屑。意谓项羽的无能,才成就了刘邦。

项羽最大的特点是“刚猛”。秦二世元年九月起兵于会稽郡,击杀郡守殷通。攻克襄城,屠杀生灵无噍类。北上救赵,击杀卿子冠军宋义,夺得上将之位。巨鹿之战前,破釜沉舟,豪气万丈,击破秦军,诸侯军不敢仰视,膝行而前。章邯投降,坑秦降卒二十万于新安,毫不手软。进咸阳后,屠城焚宫室,杀降王子婴。正如韩信所指出的,项羽的这些刚猛行为,有些只是“匹夫之勇”,更多的则是残暴不仁。

与项羽的任性妄为不同,刘邦很注意爱惜羽毛。年轻的时候,就有大度之名,“仁而爱施,意豁如也”。他之所以被派往西进关中,是因为楚怀王君臣认为,沛公平素是“宽厚长者”。一路上受降入关,激烈的战争并不多。入关之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断然拒绝诛杀投降了的秦王子婴,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卷9) 刘邦很注意经营自己的声誉。

项羽

垓下之战,败局已定。项羽黯然神伤地对部下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溃围,斩将,刈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卷11)项羽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意,不是因为不会打仗。这就是大错特错。从司马迁到司马光,无不加以批驳。统帅的作战能力当然重要,但是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吴起批评说,世人选将,常观于勇。勇者之于将军,乃数分之一耳!统帅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挺矛弄枪,而是运筹帷幄,知人、用人。韩信、陈平这样级别的帅才、智囊都离开项羽而投奔刘邦,范增也负气而走,发疽而死。人才没了,项羽焉能不败!

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延续了四、五年,彭城之败后,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屈不挠。刘邦是下一盘大棋,除主战场上的相持之外,还在北方战场、敌后地区,互相策应,包抄的战略布局,破坏敌方粮道的战术安排,都构成一个整体的部署。项羽则被牵着鼻子走,虽然局部战争都赢了,整个战场却输了。

项羽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天意,不仅是推卸责任,也是为了挽回面子。项羽做出溃围、斩将、拔旗,三胜之的豪举,给自己留足了面子,宁死也不认输。或者说,明明输了,但不是我不行,是天不佑。

被汉兵追杀到江边,项羽很镇定。江边有船夫劝他过江,卷土重来。项羽是笑着回答船夫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卷11) 你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除了“天命”的托词之外,还是面子!无颜见江东父老,“面子”不好看,是击垮项羽最后一根稻草。

刘邦最大的特点:务实与理性

与项羽爱面子不同,刘邦的最大特点是务实。刘邦能够把握住根本利益与次要利益的关系,把面子之类的事情看得最不重要。

刘邦西进的第一站是在陈留。郦食其来见刘邦,大约所托之人只是一个骑卒,身份不高,介绍的又是一个穷酸的儒生,刘邦不太重视。郦食其被引见时,刘邦正岔开脚丫,让二女子给他洗脚。这是很失礼的事。但是,当郦食其显露出不同凡响的气度,刘邦马上整衣冠礼见。听郦食其高谈合纵联横的谋略,刘邦马上请客吃饭,问“计将安出”。这中间前倨后恭的变化,毫无扭捏作态的中间过渡。

务实需要理性,审时度势。刘邦入咸阳,住进了阿房宫,很是享受秦宫的金宝美人,狗马之物。先是樊哙、后是张良提醒他,沛公是要做富家翁呢,还是要成就天下业?刘邦猛然清醒,立即搬出阿房宫,还军灞上,以待项羽所率诸侯大军,表现得很理智。

鸿门宴

遭到项羽猜忌后,刘邦放下身段,以负荆请罪的方式去项羽军营释嫌。鸿门宴上更是卑辞厚礼,卑躬屈膝。刘邦始终忍气吞声,身段柔软,躲过了一劫。项羽分封十八诸侯,最先入关中灭秦的刘邦,被安排到了汉中为王,因为项羽、范增忌惮刘邦在关中会如鱼得水。此时的刘邦,真想与西楚霸王拼命。但经萧何、周勃等一劝,刘邦很快就放弃了鲁莽想法,乖乖去了汉中。有一个地盘,总比与项羽拼命找死强。

理性的结果难免冷酷。彭城失败,刘邦回老家接家眷。孩子们与大人们走散了。刘邦接上儿子女儿上车。后面项羽的追兵逼得紧,刘邦几次推儿女下车,要独自逃跑。是随从夏侯婴一次次把孩子们抱上车。刘邦甚至要用剑逼夏侯婴,不要管孩子。这件事让刘邦背黑锅,面子丢大了。其实,也许刘邦意识到孩子们跟着军队一起逃命很危险,放下孩子,楚军未必就会加害他们,否则在乱军中反而会遭受不测。事实上,刘邦的其他家属被抓,并没有被害,只是当做了人质。

退一步说,刘邦确实是为了逃命而放弃孩子,这也需要深入讨论。“举大事者不顾家”(项伯语),大约是古人的普遍认识。正因为刘邦活着,刘邦的家人有人质价值,才都保住了性命,后来由于双方和解,还都释放了。设想一下,假如刘邦被俘,刘邦的孩子是否能保住性命呢?这就不好说了。在广武山楚汉对峙之时,项羽威胁要烹了刘邦老爸。刘邦笑嘻嘻地说:我爸即你爸,你要烹了老爸,别独自吃了,分我一杯羹!残忍的项羽还是忍住了没有动手。这不仅是因为项伯在旁劝说“举大事者不顾家”,而且也是因为,刘项之争不是私怨,而是争夺天下的大事!

理性务实,处理家国问题态度冷酷,在处理功臣问题上,更显得如此。韩信功高盖世,汉高祖之所以有天下,军事上大抵皆韩信之功也。可是韩信在楚王的位置上也就一年左右,刘邦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降为淮阴侯。从此韩信因为“失职怏怏”,满肚子牢骚,五年之后,因为涉嫌谋反被吕后杀掉。刘邦是现实主义者,兵不如楚军,将不如楚王,韩信的楚国成为大汉江山的安全隐患,卧床之策,岂容他人酣睡!把韩信主持的藩国撤掉,改封为侯,刘邦心里才踏实。司马光认为,高祖确实有负于韩信,但是,韩信也是咎由自取。

理性务实地处理功臣的恩怨,在雍齿和季布兄弟身上看得更清楚。

雍齿曾经随刘邦造反,为刘邦留守丰邑(今江苏丰县),却投降了魏国的周巿,刘邦攻打不下,搞得很难看。后来雍齿辗转又归附了刘邦,由于立功很多,刘邦一直怀恨在心,却没有动手。但是,张良告诉刘邦,陛下依靠这些将领得天下,诸将人人争功,却担心不仅得不到分封,反而会因为往日的过失遭到清算。张良建议,要想稳定各位有功将领人心,你要封一个大家都知道你最恨的人为侯,大家才放心。刘邦不计前嫌,就选择了雍齿。择日举行宴会,封雍齿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果然稳定了人心。

季布的情况也是这样。季布是项羽手下著名猛将,多次追击汉军,窘困汉王。刘邦称帝后,悬赏千金缉拿季布。季布隐姓埋名,髡发毁容,藏匿民间为奴。有人告诉刘邦,说季布是能人啊,逼急了南走越、北走胡,岂不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吗?不错,季布是项羽大将,楚汉相争,为项王出力的人还少吗?能够都抓捕杀净吗?认为应赦免季布。刘邦采纳了这个意见,请出季布,命为郎中之职。汉文帝时季布官至河东郡守。

季布的同母弟丁公,本名丁固,也是项羽的部将,却命运迥异。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败,丁公追击刘邦,形势危急。刘邦说,两贤狭路相逢,何必逼迫太甚!丁公就放了刘邦一马。及至刘邦登基,丁公想来邀赏。刘邦却说,丁公为项羽将,不忠,有私心,项王之所以失天下,就是有丁公这种人。刘邦把丁公捆绑在军中作为反面教材巡回批判,最后还是杀了(“帝以丁公徇军中,……遂斩之”)。司马光作“臣光曰”,对此大加赞赏,不仅不说刘邦刻薄寡恩,反而称赞高祖能“断以大义”,“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卷11) 就是从巩固政权的高度看问题,不为儿女子的恩怨所左右。

总之,与项羽的“沽名钓誉”相比,刘邦既注意维护自己宽厚长者的“仁者”形象,又务实、理性处理当下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关系。持中用权,存道驭术,作为一个开国领袖,刘邦确实高人一筹,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至于嬉皮笑脸的刘邦形象,那不过是体现了刘氏领导风格的外衣而已。

推荐书目:张国刚著《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华书局出版。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专栏链接:

《资治通鉴》为何开篇说三家分晋?清华教授专栏品读

战国初霸的崛起之路:领导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能力强是非多 战国名将吴起为何死于非命

身死法存:商鞅变法如何为中国两千年历史奠定基调

不仅靠虎狼之师:三大策略铸就秦国统一大业

 

从弃儿到“祖龙”:你不知道的秦始皇

堡垒从内部攻破:他才是灭秦第一“功臣”

*本文系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专栏,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