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处处不如人的刘备为何成“天下英雄”
2017年09月25日 15:24:48
来源:凤凰国学
作者:张国刚
在东汉末年的政治江湖上,刘备曾属于弱者。行伍出身,最不会的就是打仗;自称皇叔,最弱的一项就是出身。论心机,刘备不如曹操;论家业,刘备逊于孙权。但是,刘备能识人、团结人,致其死力;刘备能广播恩信,所在之处均能获得民心归附,也能争取到当地豪强的认可;刘备性格坚忍,能屈能伸,百折不挠,最终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业。
可是,有人不看好刘备在四川的军事行动。“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蜀虽小区,险固四塞,独守之国,难卒并也。’”曹操手下的幕僚长赵戬看不上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能够逃命保住自己就不错了,还想算计别人呢?赵戬鼻子里不屑的哼声,仿佛可闻。
可是,著名思想家傅玄的父亲傅幹,却有独到的看法:“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傅幹认为刘备会成功夺取益州的。理由之一,刘备宽仁有度,宽仁而且还能把握尺度(不甚迂腐),能够让人死心塌地跟他。之二,诸葛亮通达权变,懂政治而有谋略;关张忠义勇敢,为万人敌。他们都是一流人才。之三,团队精神好,能互相配合,以刘备的领导韬略,加上能文能武的团队的辅佐,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211年,应刘璋之邀请,刘备帅庞统等人统数万兵马进川,刘璋甚至没有让其进城,就让他直接去白水关前线,准备攻打张鲁。有人建议在刘璋迎接的仪式上就袭取成都。刘备觉得根基不固,没有轻举妄动。次年,张松勾结刘备取益州的阴谋败露,刘备调诸葛亮等进川辅佐,214年,刘备攻入成都,刘璋被送往江陵安置。
219年刘备攻取汉中,并且自任汉中王,事业达到峰巅。刘备在成都,魏延在汉中(梁州),关羽在荆州,当初横跨荆益的蓝图已经成为事实。可是,这个事实包含着一个巨大的风险。这就是荆州与益州之间的水上通道,要经过三峡,十分险阻,兵马与物资均难以顺畅调动。而益州是“险固四塞”,刘备的兵力被切割为三。益州之外,北边的汉中(梁州)直面曹操西北的军事压力,荆州面临孙权的觊觎和曹操河南地区的军事压力。连接荆益之间陆上通道的关键点——襄阳和樊城,掌控在曹操手上。
于是,关羽就急急乎乎地在荆州搞出大动作,要攻打襄、樊,又没有照顾到孙权的情绪,在外交上做出恰当的安排。急于求成,功亏一篑。关羽失荆州,走麦城,给了刘备沉重的打击。我们要反思的是,当初诸葛亮设计的“横跨荆益”,成为镜花水月,成为刘备失败的原因。
三分天下,蜀汉最弱
不久曹操去世,曹丕禅代。刘备也于221年即位称汉帝。此时的蜀汉,本当巩固政权,徐图良策,可是刘备却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动了征讨东吴的夷陵之战,战前张飞已经被杀,诸葛亮、赵云都无法阻拦刘备的冲动行为。夷陵战败,蜀汉元气大伤,刘备一病不起。
刘备托孤
刘备崩驾于223年五月,《资治通鉴》没有像曹操去世时那样,留下一段盖棺论定式的评价。《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之末有段评语,除了赞扬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善用之外,还特别提出,“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这却也是实事求是的评价。比起曹操的雄才武略,刘备确实要甘拜下风。“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折而不挠”,奋斗不止,陈寿对刘备的这个评价,洵非虚言。说刘备之所以这样做,“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也是洞察人心的确当之论。
在东汉末年的政治江湖上,刘备曾属于弱者。行伍出身,最不会的就是打仗;自称皇叔,最弱的一项就是出身。论心机,刘备不如曹操;论家业,刘备逊于孙权。但是,刘备能识人、团结人,致其死力;刘备能广播恩信,所在之处均能获得民心归附,也能争取到当地豪强的认可;刘备性格坚忍,能屈能伸,百折不挠,最终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业。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在刘备落魄寄人篱下的时候,曹操有这样的眼力,不得不令人佩服。
专栏作者: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专栏简介:
毛泽东云: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撰写的。唯其有才,故能写出好书,值得阅读;唯其不得志,故能写出深刻的书,值得参悟。
司马迁纵横恣肆,直抒胸臆。《货殖列传》,阅尽人间百态;《刺客列传》,沉郁凄美,荡气回肠。《史记》不虚美,不掩恶,尽显真精神。
司马光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钟长鸣、读史明智,“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赤子之心淋漓尽致。
如果说《史记》展现了道家的自由与洒脱,那么《通鉴》则体现了儒家的使命和责任。鉴于《资治通鉴》用294卷的篇幅,记载了战国之赵宋建立前1362年的历史(若加上倒叙则超过1400年),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则是《史记》所不能比的。
我们的读史,选择了《资治通鉴》。
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究竟发生过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只是执政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治国宝典吗?普通人如何从这部煌煌大著中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领略中华文化的深沉智慧?应凤凰网国学频道邀请,历史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先生开辟《品读<资治通鉴>》专栏,为我们作详细解读。
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读史之旨趣,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这个“道”是什么呢?如何去达到这个“道”的境界呢?是司马迁的无拘无束,还是司马光的家国情怀,这则是可以任由读者诸君去选择的。
推荐书目:张国刚著《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华书局出版。
《张国刚品读<资治通鉴>》专栏链接: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