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教育应以人为本 否则会变得“失魂落魄”
2018年06月22日 17:44:48
来源:凤凰网国学
作者:杨东平
杨东平:当教育远离了人就成为‘失魂落魄’的教育【导言】2018年6月20日下午,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首场高峰论坛“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rdquo
【导言】
当下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是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国民教育整体水平一路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出现在媒体上的教育负面也此起彼伏,有师德问题,有师生关系问题,有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紧张问题,还有被批评得特别多的是考试制度问题。总之一句话,中国的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当下的中国教育到底存在什么困局?如果拉长时间线或者空间线,来分析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有效的办法,来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呢?
2018年6月20日下午,“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活动之“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本次高峰论坛下半场的圆桌论坛围绕“中国教育:能否从传统找到解围之方”展开,凤凰网文化中心总监、国学频道主编柳理担任主持,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发起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徐勇;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孔阳国学工作室创始人朱翔非同台论道,回望中国教育传统,从传统文化出发把脉中国当代教育的症结,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下文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先生论坛发言实录整理而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言
教育应“以人为本” 否则会变得“失魂落魄”
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在20世纪初,破除了传统教育以后,破旧立新,创建了新教育。那么在20世纪的历史变迁中又发生了很多不变。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的问题是在管理体制和教育价值等方面,照搬了苏联模式,与计划经济相配套。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又经历过一个极其贫困的时期,就是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所谓的“贫穷办大教育“,当时的主要问题是贫困。90年代以来,大家对教育的需求或者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公平和质量的问题上。这个质量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狭义理解的升学率等等,而是指我们的教育偏离了它的基本宗旨,就是树人育人,培养人格、道德教育等,在教育体系当中已经缺乏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考试机器,把同学作为竞争的敌人,现在整个教育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教育,人从教育事业当中逐渐消失了,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很多教育乱象的原因所在。只有技术,没有人;只有分数,只有考试。我们现在有很多创新教育的探索,首先就在这方面重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关注学生、关注人的教育。
古代的教育是一种伦理本位教育,把人的人格养成、品德、修身养性作为教育的核心。今天,教育的功能已经扩大了,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还包括科学、职业技能等。但是人格养成、个性发展,化民成俗,所谓的公民教育,或者社会公民,仍然是教育最基本的问题,教育变成一种“失魂落魄”的状态,这是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
小班小校是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
国家功利主义的教育,虽然说从晚清就开始了,但在1905年苏联体制以后,“重理轻文”的体制就被极大地加强了。1952年的院系改革基本上就是削弱和减少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为代表,片面地发展理工科专业学院的教育,这是非常典型的。
关于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追求以校园为中心,所以出现了很多规模巨大的超级中学、超级小学。中国的超级中学规模要达到1万人以上,全世界没有这样的学校。基础教育更需要师生之间密切的接触、教化。所以,你看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校也都是小规模的,大概就100-200人。所以,只有小班小校才能够提供人性化的个性化的教育,教育规模跟它的教育品质是密切相关的。迄今为止,我们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小班小校还没有真正提出来。我们的办学标准都是大规模的,地方政府还在不断地加大,小班小校、中国书院的传统、私塾的传统是应该发扬的。
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同心圆 要以人为本
其实每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来处理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建立一种新的时代格局?我记得在1949年,当时我们国家的教育的文化方针叫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文化,当时把“民族的”放在第一位,但现在这个民族的口号已经消失了,没有人提民族的教育,中华民族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这个概念已经被丢失了。当然在五四时代,所有处理中国文化问题也都要面临这个问题,如何来贯通古今中外?当时有一个教育家叫陈鹤琴,他和陶行知都是杜威的学生,他提出了一个口号,我觉得非常好。他说,我们现在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同心圆:第一个核心是人,以人为本;第二是中国人,你在中国办教育培养的肯定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第三是现代中国人,不是培养古代的中国人,而是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人。我觉得这个目标就把古今中外的概念贯通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东西。
传统教育要真正落地 现代教育需借鉴传统智慧
目前,我们和敦和基金会正在做一份《中国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我想它可能希望回答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现状,因为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不限于中小学,包括中小学、大学,包括私塾、书院,包括社会教育,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或者大众媒体的,包括自媒体的,类型和途径非常多。但它的全貌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希望能够大致地给出一个面貌,包括中国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来回应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的需求,来调研一下我们目前体制内外的教育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使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的模式和经验,或者是做法,能够对我们下一步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所借鉴。从传统智慧中来寻求解围之道,有很多层面,既包括教育思想、战略价值,也包括学校治理。传统文化教育真正的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体制外的民间的教育,包括私塾、学堂、书院等等。当然,把它提出来的经验引入到学校,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别说国学的教师,连书法的教师你都找不到。书法这门课程在小学普及都做不到,但是这必须慢慢开始做。
借鉴传统的智慧来改善当下的中国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我们母语教育的改变,因为我们现在的母语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学汉语拼音开始,千百年来中国不是这么学的。现在有一个学校改变了这个做法,小学一年级不学汉语拼音了,直接从指读来识字,到了二、三年级,繁简汉字都有,以经典作为语文教材。如果在语文课外再立一门课是很难的,因为小学的课程已经很多了,已经11、12门了,都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小学一年级要开科学课,英语也要从一年级开始。但是我们知道,日本的英语从五年级才开始,俄罗斯的外语从五年级才开始。我们现在对小学低年纪压的课程实在太多,所以现在有很多提出来的教育,是把古代的经典作为语文教材,把二者合一,师资教育也是沿用传统做法。所有这些尝试都给我们一些启发,对我们现行的教育对后人能够形成一种中国式的学校,中国式的教育。
总之,技术上的方法创新肯定是与时俱进的,而我们要关心的是不变的东西,怎么使不变的东西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能够保存下来,传递下去,这才是关键。
【高峰论坛·直播回顾】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