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读诗经|用舞剧总结战争 每一个动作都蕴含深意

妙读诗经|用舞剧总结战争 每一个动作都蕴含深意

【编者按】

学经典,贵在追根溯源,返璞归真,从源中得到真知,从“真”中悟出今天乃至今后我们可以吸取的养分。受凤凰网国学频道之“非常国学课”邀约,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中学语文名师陶妙如开设《妙读诗经》连载专栏,包括爱情、战情、孝情、颂情、离别、发泄反抗、自然背景、守业、创世等系列解读,用“一诗(文)一本一时代”或者“一诗(文)一人一朝代”的思路,引导大家读一篇翻一本品一个时代。书要浸读,方可悟得,不求数量,只求读懂、读通、读活。

【妙读诗经·战争篇】

战术已难运用于今日,战略却具有永久的价值。

——题记

阅读《诗经》中的诗歌,仅仅停留在文学上是不够的,仅仅去比较前人是怎样阅读、评价这些诗歌的也是不够的,一切阅读都可能是一种误读,一切阅读都是一次再创作。

每一个人都是凭自己的感官、思维(或在前人理解的基础上)来解读原文的,如此理解就存在层次的高低深浅。共情能力强,理解的层次可能就高一些深刻一些,反之,则会低层次一些表层一些。(这种阅读是在文字中获取体验的一种过程,是一种理解的体验,是与他人的主观世界的对话,是走进客体世界的一种方式。)

阅读后,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或口头或书面,这是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主动与外界对话的行为,是与自己的对话,也是与同类的对话,这是将体验转化为文字转化为语言,是一种获得理解的再创作(倾诉的过程)。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下的教学,如何实施呢?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给了我们操作的系统。一核指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四层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是高考评价体系,也是培养人的体系的一个落实版。

语文的学习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客观性的,也是发展性的。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所谓学科素养,其实就是学科基因,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知识、学科语言、学科思维。学科素养的最高表现:思维化,解决新问题,而解决新问题,需要来源于学科,还要超出学科,这里就需要跨学科思维,多元融合思维能力。

读《诗经》,读诗经中的战争诗,我们可从诗歌里去感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从而感悟其中的智慧,吸取之中的教训,从中获得相应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

读《豳风·东山》我们了解了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的心思,本节,我们学习《大雅·常武》,来观瞻大事件中大人物的情怀以及那个时代战争之后的总结的表现形式。

妙读诗经|用舞剧总结战争 每一个动作都蕴含深意

西周至宣王时期简历

武王逝,三监乱,周公与成王长期东征,人力物力消耗甚大,宗周实力弱化。虽然分封的中原诸侯在若干设施上在逐步建设,但过去的旧秩序已经破坏,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新力量尚未聚合形成,在这种新旧交替中,西北与西南方面戎狄苗蛮不断内侵。到昭王时荆楚为乱,昭王亲行南征,败死汉江。周穆王时亦曾东征徐夷,北伐大戎。懿王时西戎侵镐,王迁槐里,国势浸衰。至厉王,信谗远贤,暴虐无道,上下怨愤,又加天灾,厉王奔彘,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摄政。前841年-前828年间,獫(xiǎn)狁进扰宗周西鄙,西戎入侵犬丘,淮夷荆蛮侵扰洛邑,宗周一时陷于四面楚歌,显摇摇欲坠之势。

厉王死,其子静继位,是为宣王(前827年),宣王继位后,周定公召穆公辅政。大修文武之业,诸侯复宗周,国势重振。于是宣王陆续派遣大军,对屡次叛乱之戎狄蛮夷开始征讨。

宣王三年,派秦仲伐西戎。

宣王五年,派尹吉甫伐獫狁至于太原。并派方叔伐荆蛮。

宣王六年,派召穆公伐淮夷,宣王亲征徐夷。

妙读诗经|用舞剧总结战争 每一个动作都蕴含深意


宣王东征的谋划与征战

大雅·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hǎn)如虓(xiāo)虎。铺敦淮濆(fén),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tān),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这是赞美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胜利的诗。

第一章,宣王委任将帅并作战前部署。特别明确征伐的态度和目的:“既敬既戒,惠此南国。”怀着恭敬又谨慎之心,一定要给南国带去福音。

第二章通过尹氏向程伯休父下达作战计划,并将进军路线部署清楚明白,心中有丘壑,用人有层次。

第三章写进军。惯用对比手法来写:

我方:天子亲征,沉稳从容,战士行军,直奔目标,充满一种胜券在握的坚定信心。

徐方:阵营骚动、震恐无比,如遭五雷轰,未战已惊恐。

一镇定,一惊慌,两相对照,显示出王师强大的力量,战未战其势已压人。

第四章,八句前用比,后用赋,写王师进击徐夷首战之势。宣王英武,兵车威猛,如雷霆怒,似猛虎吼。列阵淮水,切断退路,俘获敌众,就地驻兵。以天怒雷震,比喻周王奋发用武;以猛虎怒吼,比喻官兵勇猛,写出了王师惊天动地的惊人外显声势。王师迅疾深入淮河腹地,切断徐军退路,俘获大批叛军,写出了作战中的智慧之内在气势。  

第五章,用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写王师接二连三作战获胜最终平定徐国的无比声威。王师势盛,速如神鸟,长如江汉,稳如青山,势如洪流,声威连绵,天威难测,平定徐国。

第六章写王师凯旋,归功天子。最后一章,简简单单,却颇有意味。篇首“王命卿士”,篇中“王奋厥武”,篇尾“王曰还归”。战前部署,凝重之心,周密之策,战中智谋允当,杀伐果断,战后,踌躇满志,却不流连忘返。“徐方”,周之心病也。徐为淮夷大国,屡与宗周抗衡,今已降服来朝,心病得除,自是喜从心来,要津津乐道,宣扬徐方“既来”、“既同”、“来庭”、“不回”,连用四个“徐方”,既是内容使然,也是那种终于放下心头大患的一种宣泄,是情感抒发的需要。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首命将,次置副,三乃亲征,四五则皆临阵指麾,出奇进攻诸事。盖誓师则必敬必戒,整队则成列成行。循淮而下,直薄徐土。军未行而先声已震,阵甫列而丑虏成禽。静守则如山之苞, 势不可撼;动攻则如川之流,气莫能当。有猛士尤贵奇谋,故不测而不克;有偏师及行正道,故绵绵而翼翼。截彼淮浦,防其逸,尤用击援;濯征徐国,擒渠魁,并剿余孽。是一篇古战场文字。”

妙读诗经|用舞剧总结战争 每一个动作都蕴含深意


武舞——总结战争的形式之一

战争结束后,怎样来总结战争,庆祝胜利?在西周时期,形式不是很多,但也别开生面,除开表彰大会,论功行赏外,还有写诗,编舞剧(舞乐诗)表演等。

《诗经》中诗的标题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也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大雅·常武》诗中,故说诗者意见纷纭。《毛诗序》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朱熹《诗序辨说》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

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我认同这一观点,“常武”应是当时乐名之一。

《大雅·常武》是一舞剧脚本。

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是合乐的,尤其是这样大型舞剧一定有宏大的舞曲相配套,在古代音乐已经缺失的情况下,怎样来欣赏这样记录战争的武舞呢,我们先看《孔子家语·辩乐解》中一段文章:

周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诫之以久,何也?”

对曰:“病疾不得其众。”

“咏叹之,淫液之,何也?”

对曰:“恐不逮事。”

“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

对曰:“及时事。”

“《武》坐致右而轩左,何也?”

对曰:“非《武》坐。”

“声淫及商,何也?”

对曰:“非《武》音也。”

孔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

对曰:“有司失其傳也。”

孔子曰:“唯,丘闻诸苌弘,若非吾子之言是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诫之以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矣而又久立于缀,何也?”

子曰:“居,吾语尔。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成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反,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陝,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而复缀,以崇其天子焉。众夹振之而四伐,所以盛威于中国;分夹而进,,所以事蚤济;久立于缀,所以待诸侯之至也。今汝独未闻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而反商之政,未及下车则封黃帝之后于薊,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又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人行商容之旧,以复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祿.既济河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则釁xìn之,而藏之诸府库,以示弗复用.倒载干戈而包之以虎皮。將率之士,使为诸侯,命之曰鞬橐,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修郊射,左射以《貍首》,右射以《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脱;郊祀后稷,而民知尊父焉;配明堂,而民知孝焉;朝覲,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后民知所以敬亲。六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醬而馈,执爵而酳yìn,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如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孔子家语·辩乐解》

宾牟贾陪着孔子坐着。孔子和他谈话,谈到乐舞,孔子问:“那《武舞》开演前长时间的击鼓警戒,这是为什么呢?”

宾回答:“这表现周武王出兵讨伐殷纣之前忧虑得不到众士的拥护,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孔问:“长声咏叹,连绵不绝,又是什么意思呢?”

宾答:“这是表现武王担心诸侯不能及时到达,失去战机。”

孔问:“《武舞》刚开始颜渊就激烈地手舞足蹈,这是什么意思呢?”

宾答:“这象征及时地发起军事行动。”

孔问:“《武舞》中演员只跪右腿而支起左腿,这是什么意思呢?”

宾答:“这不是《武舞》中的跪法。”

孔问:“《武舞》中的声乐过分地充满表现杀气的商调,这是为什么呢?”

宾答:“这不是《武舞》中应有的音调。”

孔问:“如果不是《武舞》中应有的音调,那又是什么音调呢?”

宾答:“这是乐官们传授有失误。”

孔子说:“是的,我听周大夫苌弘说过,也和你说的一样。如果不是乐官们传授有误,那岂不是武王的志向迷乱了。”

宾站起来,离开席位向孔子请教说:“《武舞》开始前长时间的击鼓警戒的原因,已经听您提问过了,请问舞者长久地站立在舞位上等待,这是为什么呢?”

以下是孔子的回答——

你坐下来,我说给你听。乐舞,是表现成功的事业的。手持盾牌如山般屹立,象征武王的事业;激烈地手舞足蹈,表现周公召公大臣的有力辅政;《武舞》的末章演员全体整齐跪立,表现表现周公召公共同辅政的业绩。

再说《武舞》的章节,第一章表现武王出师北上,第二章表现武王灭商,第三章表现武王领兵向南,第四章表现开拓南方疆土,第五章表现以陕为界,周公治东,召公治西,第六章演员回到原位,象征诸侯会聚尊崇天子。

表演中众将围在武王四周振动铎铃,士卒用戈矛四次击刺,显示武王的军队强盛威震天下,继而又分列前进,表示战事已经成功。开始时扮演战士的演员长久立于原处歌舞,表示武王等待各路诸侯来会师。你难道没有听过牧野之战的故事么?武王打败殷纣之后又把殷纣之地的管理权给了帝辛的后人,还没下车就分封了黄帝的后裔到蓟地,封帝尧的后人到祝地。封帝舜的后人到陈地。下车后又封夏后氏的后人杞地,封殷商后人到宋地,修比干墓,释放箕子。派人查找贤人商容并恢复了他的官位。免除百姓的杂税,给官吏增加一倍的俸禄。接着渡河西行,把战马散放到南面不再乘骑,将牛散放到桃林不再驱使,将战车铠甲藏入府库,表示不再使用。将盾牌和戈矛倒放,用虎皮包起来,将带兵的将帅封为诸侯,称之为“鞬橐”,这样天下的人就知道武王不再用兵了。

解散了军队让他们学习郊射之礼,在东郊习射时奏《貍首》乐章来节射,在西郊习射时奏《驺虞》乐章来节射,而停止了贯穿铠甲的射击。

解散军队,解除佩剑,尊敬父亲,知道孝道,为臣之道,重农养亲,以上这六件事情,是天下重大的政教措施。在太学里宴请三老五更,天子亲自切肉端着肉酱请他们食用,向他们敬酒,亲子主持仪式,用以教导诸侯懂得互相尊重的道理。这样周朝的教化畅达四方,礼乐各处通行,那么表现文治武功的《武舞》表演的时间很长,不是很适宜吗?

《常武》和《武》一样,以昂扬向上的基调,颂扬了周宣王通过战争建立伟业、缔造和平的故事。

在总结战争时,为什么会选择舞剧形式,而不是更直接的政治说教呢?就像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所描绘的那样: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六岁时候的一次观舞经历,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沉淀和发酵化为这样一首不朽的诗篇,艺术带给人的影响和记忆是如此地持久而强大。

武舞或舞剧不仅仅是叙说故事,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舞乐艺术的道德教化功能往往寓于或宏大或柔美的舞蹈,或壮阔或纤细的声音之中,处处都能唤起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珍视。在感官的冲击、灵魂的震撼下,悄然完成了价值的导向、文化的熏染和道德的洗礼。

我们今天读《常武》一类的战争史诗,不是要去缅怀过去的辉煌、宣扬战争的威力,而是要唤醒人们对和平的珍视,在每个人心中都筑起一道防止战争的墙。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编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

2.《诗经译注》程俊英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十三经译注)

3.《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2版(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0.3

4.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4

【作者简介】

陶妙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中学语文专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让爱智慧》《做温暖的教育》《中华最美诗文选》12册、《大国教育》《心界》《丈量》《易经里的教育》等,与张修明合著《最美易经》《最美论语》中英文版,主编的《最美唐诗》《最美宋词》输出新加坡,成为国际中文教材。

【推荐阅读】

妙读诗经(一)辽使为何成为东坡粉|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二)学习应从基础开始|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三)孔子为什么反复提醒要读诗?|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四)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含在诗里|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五)诗是理解传统文化的法门|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六)诗连接着历史与未来|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七)在明亮灵性的意境里 他们自由恋爱|非常国学课 

妙读诗经(八)桃夭之美:相亲有标准

妙读诗经(九)“吃瓜男女”的爱情真谛

妙读诗经(十)问世间情为何物

妙读诗经(十一)单相思也是一种风景 

妙读诗经(十二)古代结婚是有节奏有仪式的 

妙读诗经(十三)自由恋爱 婚姻就会长久吗? 

妙读诗经(十四)和平从哪里来? 

妙读诗经(十五)最初的功业是通过战争建立的

妙读诗经(十六)中国战争史上第一轮“持久战”

妙读诗经(十七)四代接力 周担大任:《诗经》里的周朝创业史

妙读诗经(十八)大事件里小人物的心思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