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经典,贵在追根溯源,返璞归真,从源中得到真知,从“真”中悟出今天乃至今后我们可以吸取的养分。受凤凰网国学频道之“非常国学课”邀约,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中学语文名师陶妙如开设《妙读诗经》连载专栏,包括爱情、战情、孝情、颂情、离别、发泄反抗、自然背景、守业、创世等系列解读,用“一诗(文)一本一时代”或者“一诗(文)一人一朝代”的思路,引导大家读一篇翻一本品一个时代。书要浸读,方可悟得,不求数量,只求读懂、读通、读活。
【妙读诗经·战争篇】
战术已难运用于今日,战略却具有永久的价值。
——题记
周宣王,公元前827年继位,周朝第十一位王。宣王中兴有赖于宣王本人的文治武功,也有赖于臣属之贤能卓越,当然也赖于中原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逐步的发展之大势。有史家认为宣王时代是西周建国之发育完成时代。
宣王英武,我们在《大雅·常武》这一大型武舞中已经观瞻,《小雅·采芑》又向我们传递了宣王时期关于战争的哪些信息呢?
最早的军演——采芑
【人物】方叔——演习的主帅
方叔,周宣王时贤臣。周宣王时,方叔先后奉命征伐淮夷,击退北方少数民族猃狁的侵扰,又率兵车三千讨伐不听号令的楚国,建立了赫赫功勋,使衰落的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曙光。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望隆方叔:恭贺用语,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采芑(qí)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zī)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shī),簟(diàn)茀(fú)鱼服,钩膺鞗(tiáo)革。
说是采岂,开往新田,至初垦地。方叔亲临,兵车三千。持盾演武,方叔在前:威立战车,四骏齐驱,朱漆战车,鱼皮箭袋,钩革相连。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方叔涖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约軧(qí):错衡,八鸾玱(qiāng)玱。服其命服,朱芾(fú)斯皇,有玱葱珩(héng)。
说是采岂,开往新田,又至田中。方叔亲临,兵车三千。军旗招展,方叔在前:皮毂花辕,鸾铃叮当,着将军服,蔽膝堂皇,玉佩铿锵。
鴥(y첫)彼飞隼(sǔn),其飞戾(lì)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鹰隼如电,时插云天,时立树巅。方叔亲临,战车三千,挥盾演武,方叔在前。钲人击鼓,列队誓宣。方叔军严,击鼓咚咚,阵应鼓点。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tān)啴焞(tūn)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xiǎn)狁(yǔn),蛮荆来威。
愚之荆蛮,敢犯大国。方叔英雄,国事善谋。方叔亲临,俘虏万千。战车隆隆,隆隆滚滚,万钧雷霆。方叔军严,威克猃狁,威震蛮荆!
《小雅·采芑》以“采芑”起兴,很自然地引出这次演习的地点:“新田”(开垦两年的田)、“菑亩”(开垦一年的田)。紧接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出现在旷野上,马蹄得得,踏出的是兵士阵列之肃穆严整;军旗猎猎,宣扬的是苍穹下大国之军的强势威压。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用扫描式极言周军大将亲临、战车如潮的强大阵容,接着又将镜头拉近至部队的前沿,出现特写镜头:主帅方叔出场。昂首挺立在一乘四马齐驱的红色战车上,万众之中,高大威武、与众不同。
第二章,继续加强对演习队伍声势的描绘。依然是方叔的特写镜头:“服其命服”突显为王卿士的尊贵身份,朱衣黄裳、佩玉鸣鸾、气度非凡。
第三章,格调更加昂扬,以鹰隼的直冲云霄暗比方叔所率周军勇猛无敌和斗志昂扬。又是特写:周师在主帅方叔的指挥下演习阵法的情形:雷霆般的战鼓声中,战车保持着进攻的阵形,在响彻云霄的喊杀声中向前冲,整个演练,全军听鼓声进收,兵阵合着鼓声。
第四章,演练结束,也做总结。军演目的,展我强兵,示我威慑。
军事演习的意义
军事演习,简称军演,是在假定情况诱导下进行的作战指挥和行动演练,是作战部队进行的模拟实战。
当时军演的主要作用大抵是:提高实战力,提升自信力,增强威慑力。
提高实战力。纸上谈兵终觉浅,要知深浅必亲行。平时练兵大多是单项训练,而实战时却是瞬息万变的,这就需要主帅的综合指挥能力,队阵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士兵在复杂地形、恶劣天气和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的临场适变能力等。
西周宣王时期,车战已成为主要作战形式,为了减少死亡,车战先行,车战之后方是步兵参战。为了增强胜算,增强协同作战能力,进行了大规模仿真军事演习。这在中国军事史上亦或世界军事史上都是先河之创。
提高自信力。自文王武王始,西周在战争中,就采用军事与政治密切结合形式,简言之,就是军事为达成政治目的而战争。而其政治目标,旨在“救民伐罪”,这样赢得了民众的参与信心。
冷兵器时代,作战成功与否,民心向背那是至关重要的。能赢,民心向;会败,阵前倒戈乃常事,从武王能以寡少之众于牧野一战胜纣可知。为了增强民心之自信,首先得让民心有信他之过程,通过演练来展示自身实力,从而奠定民众自信的基础。
西周从文王武王采用姜太公以政治、外交、军事、以及谋略综合运用开创周时代,这是太公的开国之学。国家确立了,继续照搬太公《六韬》《阴符》之书,就不适合了,这时,周公的治国之学应时而生,以政治、国防、教育、文化之诸种设施以治理全国而唯繁国家于永久。治国之学于军事,则是先侧重在军事防备上。威武大将亲临与士兵一道演练,让士兵眼有所属,心有所向,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战力。这种将政治纳于军事之中而创立政治谋略之作战,可谓开辟了军事之新途径。
增强威慑力。上兵伐谋,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军演,让蠢蠢欲动者偃旗息鼓,自动收兵,方为上策。当时,宣王时期,周边蠢蠢欲动者多也,如果能够通过声威显赫来威慑显然是上策。
演习也是一种制约方略,加强军队间的相互交流,现在的联合军演也是促进制约力提升的一种方式。
任何一种高科技武器都是多刃的,既能逞强也能制强,既能扶弱也能欺弱,冷战时期,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而日益庞大的核武器数量成为了高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新时期以来,限核去核成为东西方的共识。为了人类和平的长久之计,担当维护世界和平秩序重任的中美等大国,提倡的都是在合作中竞争,在发展中自约的国防方略,在此背景下,跨国联合军演也成为一种常态。
美国格兰特说:“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为了和平而发动战争,显然也不是上策。
中国毛泽东说:“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准备没有坏处,你不准备人家就欺负你。你准备好了他就可能不来,打来了也不怕,有办法。”
从两位国家元首的语言里可以看出,找理由发动战争者是有的,譬如“除非为了和平”。想法减少战争者也是有的,“准备没有坏处”“你准备好了他就可能不来,打来了也不怕,有办法”。
不论何时,准备是有意义的。维系和平的背后是坚定的和平意识以及强大的国防军备。
武士受田——屯田制的雏形
《小雅·采芑》这首诗,有实战与演习两说。我从演习说,从“师干之试”可以看出,更多的是一种内部的演练和尝试。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可以看出武士受田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而成熟的制度。其中,新田,开垦两年的田;菑亩,开垦一年的田。
西周创导井田制度,受田者并非一般平民,而为随各诸侯进驻封区的武士(诸侯将受封之地逐次分封,最后到武士)。武士分田后,可役使庶民耕种,以解决其生活需要与军需供应。《国语·晋语四》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武士受田,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有重大意义。
封建制度的推行,首赖强大武力的支持,所谓“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武士为战斗之主力,在封建贵族中虽居下层,但人数最多,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其生活供应亦为军需中之主要部分。当时,社会尚无大量货币流通,一切衣食用具,均直接依赖于土地。所以,武士受田,实际上就是以土地代替薪俸粮饷之制度。
当时封区内的经济,主要在支持军事的需要。经济之来源也是大都依赖于土地,所以土地分配方式,决定着经济形态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制度也是当时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武士受田的地区,依当时的社会情形判断,大抵为都邑较近之区域,至于遥远的边区,因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多为庶民自由垦殖,无需计划分配。
井田制度,表面上为经济制度,事实上是以解决军需供应为主的补给制度。因受封领主本身为地方武装集团首长,他们融军政一身,所以可说这种受封制度其实也就是一种以武装殖民为目的的军事驻防制度。武士受田,多在都邑近郊。这种武士受田制起到了很好的拱卫京都的效果。无论蛮荆,无论猃狁均未出现在都邑近郊。
武士受田制到曹操时期发展为屯田制。
【历史】曹操的屯兵制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柢、韩浩的建议,于群雄内第一个推行屯田制,在许下大规模屯田,每年收获谷物千万斛,解决了军粮问题。
为了保证统一战争的需要,曹操还创办了军屯,边境和军事要地,以军士耕种,由中央派司农校尉专掌诸军屯田,其下按军队原有的军事编制系统进行管理,最基层的单位是“屯营”,每营60人。所得谷物就地充当军粮。
军屯兵士束缚较严,且屯兵身份世代相传,成为军户,如果兵士逃亡将罪及妻子。
曹操在汉末的逐鹿群雄中,能后来居上,除了他海纳百川的人才战略外,最重要的是他的极具开创性的屯兵制,加强了他的政治经济力量。显然西周时的武士受田是他这一创举的参照模板。
【历史】毛泽东与南泥湾
毛泽东指挥的八路军当年开荒南泥湾,其实也是军屯的一种创新模式。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这是对曹操屯兵模式形式上的继承,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为这一模式注入了新时代的灵魂,这就是著名的南泥湾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部分,南泥湾精神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诗经超越文学之上的意义在于她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早期的成长历程,每一首诗所记载的或是邦国大事或是男女情思,但他们无一不是我们民族文明得以逐步丰富成熟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小雅·采岂》如同一部大型的纪录片,为我们留下了三千多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的珍贵记录,这是后世学者文人吟咏回味的诗篇,也是后来治国雄主们汲取军事谋略治国思想的参考书,更是今天以至未来军事战略上的镜鉴。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编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
2.《诗经译注》程俊英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十三经译注)
3.《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2版(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0.3
4.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4
5.《毛泽东年谱(1949—1976)》
【作者简介】
陶妙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中学语文专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让爱智慧》《做温暖的教育》《中华最美诗文选》12册、《大国教育》《心界》《丈量》《易经里的教育》等,与张修明合著《最美易经》《最美论语》中英文版,主编的《最美唐诗》《最美宋词》输出新加坡,成为国际中文教材。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