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经典,贵在追根溯源,返璞归真,从源中得到真知,从“真”中悟出今天乃至今后我们可以吸取的养分。受凤凰网国学频道之“非常国学课”邀约,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中学语文名师陶妙如开设《妙读诗经》连载专栏,包括爱情、战情、孝情、颂情、离别、发泄反抗、自然背景、守业、创世等系列解读,用“一诗(文)一本一时代”或者“一诗(文)一人一朝代”的思路,引导大家读一篇翻一本品一个时代。书要浸读,方可悟得,不求数量,只求读懂、读通、读活。
【妙读诗经·战争篇】
战术已难运用于今日,战略却具有永久的价值。
——题记
周宣王
宣王继位(前827年)后,周定公召穆公等大臣辅政。大修文武之业,诸侯复宗周,国势重振。宣王陆续派大军,对屡次叛乱之戎狄蛮夷开始征讨。
宣王三年,派秦仲伐西戎。
宣王五年,派尹吉甫伐獫狁至于太原。并派方叔伐荆蛮。
宣王六年,派召穆公伐淮夷,宣王亲征徐夷。
上述情况,我们在品读《常武》《采岂》《六月》《汉江》等诗中已略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战是为了不战,如何治理,能减少战争,甚至不战?
宣王与大臣们商议后做出了决策:派出统领南方侯国的方伯(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司令员,但还是地方行政长官),将原有封地扩大,建立宗庙(司令部、行政公署),由方伯(司令员)统领侯国,以武止戈。
这位方伯(南方面军司令员)必是朝中大员:在侯国中有威望(根基),在朝廷中有威信(人脉),在宣王心中有坚信(背景或资源)。
申伯,就是这样一个合符条件的人。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朝中大臣。(中华谢氏始祖)
《竹书纪年》记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
《大雅·崧高》就记录了这一战略的构建情形。清人李黼(fǔ)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
宣王中兴,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人才战略得当。
吉甫用心作《崧高》,直接述实颂君臣
诗经·大雅·崧高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巍峨四岳,耸峙云天。神明灵降,生甫及申。唯申及甫,周之栋梁。藩国屏障,天下墙垣。
亹(wěi)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申伯勤勉,王委重任。封邑于谢,南方榜样。王令召伯,建申新宅。升南国长,子孙永享。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王命申伯,表树南国。依靠谢人,修筑新城。王命召伯,田界重划。王命傅御,助迁家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申伯建邑,召伯经营,城垣坚实,宗庙已成,富丽堂皇。王赐申伯,四马之车,钩膺闪亮。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ji王舅,南土是保。
王派申伯,车马启程。我图你居,南方最适。赐你大圭,镇国之宝。王舅前往,安我南土。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chuán)其行。
申伯出发,王郿饯行。申伯回南,去往谢邑。王命召伯,界定疆界。粮草备足,确保快速。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勇武,前往谢邑, 队伍整齐。周民皆喜,国有栋粱。显赫申伯,周王元舅,文武是范。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申伯美德,和顺正直。安抚万邦,誉满四海。吉甫作歌,其情深长,其风悠扬,以赠申伯。
《崧高》作者尹吉甫为什么对分封申伯为方伯之事如此郑重叙写,周王为什么在分封时反复叮咛、殷勤眷注,为什么京师之人看到申伯启程欢欣鼓舞?
缘由,我们在本文开篇已经概说。
这是一首对大臣的赞美诗,也是对周王室的政治宣传诗。通过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赫赫功勋,以及周王室对有功之臣优厚的封赠和高度的礼遇,展示了一个大国强大的控制力和博大胸襟。
写作务求辞要达意,尹吉甫是想写出申伯“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形象,所以开篇“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可谓“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其宏大气场从笔端倾泻而来。“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将《崧高》开篇两句写作之用意和其句艺术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语道破。
杜甫学其起势作: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开篇两句有评价:“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又有人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开篇手法与《崧高》机杼相同,有天地威灵生发之势。
阅读《崧高》,最深的感受是古人写文章真真切切是为了表达,是为了把想说的应该说地很真实地有力地说出来。
情脉是表达的波动曲线,文脉是诗歌逻辑的体现。这首诗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写。全诗八章,八幅图景:
申伯降生成长图。
宣王南方规划图。
宣王遣将实施图。
谢邑寝庙建成图。
宣王美好展望图。
宣王郿地饯行图。
申伯镇守国喜图。
文武世范学习图。
尹吉甫用这首诗,盛赞申伯之功,之能,之德,不是凭着亲贵的身份,真诚而又热烈地表达了一位人臣对国家和谐昌盛的期盼和欣喜,也有以此倡导所有的臣子同心协力,辅佐宣王,助兴大周的大臣思维。为国家扬了正声,为人臣树了榜样,为百姓增添了信仰。
怎样让这样的赞歌能易传易唱深入人心呢?
直接述实,真情自露。
《崧高》基本上不用翻译就能读懂,诗句多是直接述实,想要表达的感情在述实中完成,如“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这样将宣王为了让申伯到南方镇守稳定南部,给申伯自城郭、宗庙、宫室、车马、宝玉、以及土田、赋税之属等相应配置,无不具备,尤其是命傅御助迁家人,关怀至周也。无形中给人们感觉到,宣王是一个欲行其事,先搭台、造势,知国势晓国事懂人情的有为君王。这样的宣传稿,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很真实很亲切的。
写宣王的想法内容,也是直接告诉大臣们:“南土是保”“式遄其行”,要求保卫疆土,快速行动,直接明了。
写文章,将需要表达的事情写清楚,写得别人愿意看就行,简洁就是美,无须刻意装饰。
臣也是有层次的
职位有高有低,官就有大有小,小至七品芝麻官大至一品大员,不论官大官小,都有可能成为贤官。
尹吉甫、召虎等成为三王大臣、托孤之臣,申伯能成为朝中重臣,首先是因为他们是忠臣。不是所有的重臣大臣都是忠臣,也不是所有的忠臣都能成为重臣大臣。能数者兼备者古今少之又少。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季子然问孔子仲由和冉求算不算大臣。孔子回答: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由和求只能算是普通(器具之类)的臣子,不过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不会跟着干。
提这问答这问都是有背景的,季氏将要作乱,孔子认为做官就要遵循“以道事君”的原则,作为大臣要用原则规劝季氏,不要犯上作乱,如果季氏不听,就要辞职不干。这里明确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既要求为臣,也要求为君。孔子这一观点,在《论语八佾篇》中也有一段微语: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大臣应是什么样的,孔子认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其他人如何论述?
和闻之,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
——《左传·昭公元年》
大臣执政,不当收恩避怨。
——宋欧阳修《归田录》
袁可立晚年举动尤得大臣体,精神炯炯,至老无惰容。
——清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大臣者,以宏大之人格胸襟立宏大之国格国势者也。
贤臣的模样
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
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鮑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
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
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问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
子贡曰:“进贤贤哉。”
子曰:“然,吾闻鮑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孔子家语贤君》
子贡问孔子当今谁能称得上贤臣。孔子回答不知道,只知道先前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是贤人。
子贡反问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
孔子说子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并反问子贡,你听说自己努力成为贤人的人贤能呢,还是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呢?
子贡说:“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
孔子说:“这就对了。我听说鲍叔牙使管仲显达,子皮使子产显达,却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让比他们更贤能的人显达。”
当然,这是孔子的认为。我觉得:贤,应该也分多类。鲍叔牙、子皮无疑是贤的,荐人之贤。管仲、子产也是贤的,是治世之贤,如果不贤,那鲍叔牙、子皮的荐贤也就是空的了。
不过,荐人与治世之贤有先后,发现人才很关键。
《秦誓》中有一段话,将一个贤官的关键点提到了极致。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我暗暗思量着,如果有一个官员,诚实专一而没有别的技能,他的胸怀宽广而能容人。
别人有能力,好象自己的一样。别人美好明哲,他的心里喜欢他,又超过了他口头的称道。这样能够容人,用来保护我的子孙众民,有利啊!
别人有能力,就妒忌,就厌恶。别人美好明哲,却阻挠使他不能通向君主。这样不能宽容人,用来也不能保护我的子孙众民,也很危险啊!
国家的危险不安,由于一人;国家的繁荣安定,也是由于一人。
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中一个小故事,说得更明白:
樊姬,楚国之夫人也,楚庄王罢朝而晏,问其故?庄王曰:“今日与贤相语,不知日之晏也。”樊姬曰:“贤相为谁?”王曰:“为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问其故。曰:“妾幸得执巾栉以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能进与妾同位者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十数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不忠不智,安得为贤?”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相楚,国富兵强,庄王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
楚庄王下朝后在夫人樊姬面前夸赞虞丘子是贤臣。樊姬却提出了不同看法:虞丘子担任楚国丞相十余年,却没有引进一个贤臣,如果他知道谁是贤良的人却不引进,那么他就是不忠;如果他不知道哪些贤良的人,那么他就是不智。这样的人,怎么能称为贤臣呢?
楚庄王把樊姬的话告诉虞丘子后,虞丘子就辞了职,而举荐孙叔敖做楚国的丞相,后来在孙叔敖的帮助下,楚庄王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一个王朝的兴起,人始终是核心,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流通机制,形成立体的丰富的可持续的人才体系是一个国家发展强盛的保障。
在这样一个人才体系里面,有君主,有帅才,有将才,他们处于不同的地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能够形成一个有机联动的强大整体:王者是核心理念的输出者,是精神领袖和信仰的化身,他有超强的包容力,他甚至可以虚化为一个符号、一种精神,老子所言“太上,不知有之”者也;帅,是王者意念的领舞者,是顶层战略的设计者,他必须具备全局视野和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能力;将是具体战略战术素养的执行者,他必须能够身先士卒有极强的执行力和在实战中的应变能力。
《大雅·崧高》表面上反映的是如何镇守稳定南方的战略,深层次来说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才战略逐步趋向成熟,君臣能各司其位,各安其所,各尽其才,这是宣王时期的特征,也是每一个强盛王朝的相似点。
人总是事情成否的决定性因素,自古以来,战争只是政治的手段,每一场战争都是人才的战争。
人才,才是最大的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2.12
2.毛诗注疏/(汉)郑玄笺/(唐)孔颖达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13.12
3.《诗经原始》【清】 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 著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4.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4
【作者简介】
陶妙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中学语文专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让爱智慧》《做温暖的教育》《中华最美诗文选》12册、《大国教育》《心界》《丈量》《易经里的教育》等,与张修明合著《最美易经》《最美论语》中英文版,主编的《最美唐诗》《最美宋词》输出新加坡,成为国际中文教材。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